十二年栽培、万字告别:Simon朱原,从网易出发的玩家投资人

十二年栽培、万字告别:Simon朱原,从网易出发的玩家投资人

他不是资本的代言人,而是创作者的代言人。

就在今天,游戏圈收到了一封漫长而极具情绪浓度的告别信。

网易游戏投资部创始人Simon(朱原)在信中写道:“我三岁开始玩游戏”,这一看似轻率的开头,竟缓缓展开了一幅长达十二年的个人史、平台史、与中国游戏投资史交织的长卷。

这封超过9000字的信,不是一场职业告别那么简单,它更像是一位游戏理想主义者,对行业、平台、创作者、市场的感恩回溯和精神总结

这封信没有口号,却有方法论; 没有苦情,却让无数从业者破防; 没有空谈未来,但字字充满去往远方的信心。

“你问我三岁玩游戏是什么体验?像呼吸一样自然。”

Simon不是那种标签化的“高管”,他的职业履历甚至看起来“不够传统”——从产品、到合作、再到投资、再到赋能平台创作者,他的路径更像是一次不断转身、不断靠近“游戏的本质”的过程。

这位从《我的世界》引入中国谈判做起的“执行者”,并不热衷于被当作“掮客”,他更愿意被称为“玩家代表”。

这十二年里,他经历过《光·遇》的冷启动、《星战:Eclipse》的全球破圈、《漫威对决》的策略登顶、《血源觉醒者》的次世代立项——每一个节点背后,藏着无数个“曾被质疑的决定”,与“没人理解时的坚持”。

这不是结果导向的成功学,而是信念导向的慢生长

“我最欣慰的不是游戏上线了,而是当开发者告诉我:‘你真的懂我们想做什么’。”

“我不是孤勇者,我一直都在找‘懂游戏的人’。”

如果说Simon的信件是一部作品,那么“感谢”是它的主旋律。

在中国这样一个“游戏投资人更像甲方代表”的环境中,他反而频频强调:“开发者才是最核心的资源。”

他坦率地写下自己的人生贵人:丁磊的开放与授权,王怡的理解与守正,庞大智的行动力,以及丁迎峰的大胆判断——“错过创新才是最大风险”。

在网易这样的平台体系内,他是被允许“冒险”的那一位。他的很多决策,在数据层面、风险指标上可能并不完美,但他从不以“稳妥”当借口,逃避对“创作者愿景”的判断。

这也解释了为何他可以在“Star Wars: Eclipse”还只有概念图时就下注;为何他为《光·遇》砸下超出预算的备份基金;为何《血源觉醒者》立项时,他第一个打过去电话。

他相信“创作者拥有未来”,并愿意把这个信念投资到底。

“好游戏,不是靠预算堆砌,而是靠情感连接。”

Simon的投资哲学,其实不复杂,甚至在传统VC眼中“略显理想主义”。

他说,“我投的不是流量,而是表达”。他在信中反复提到“共情”与“情绪连接”——这些看似软性的词汇,其实正是当下游戏市场中越来越稀缺的资源。

他说:“《光·遇》不是一款艺术品,它满足的是人类深层次的情感需求。”

他说:“《漫威对决》不是IP堆叠,而是策略与IP的融合”。

他说:“做游戏从不是零和博弈,而是一起把蛋糕做大。”

从《风之旅人》的抚慰,到《Star Wars: Eclipse》的宇宙叙事,从《Royal Match》的千倍回报到《糖豆人》的大众娱乐,每一笔下注,背后都藏着一套他的“情绪投资模型”。

如果要为他过去12年做一个定义,也许是:

“他在情感与商业之间,找到了独属于游戏的那条路。”

写在最后:没有离场,只有转身向更远的地方

Simon的离开,对网易是一次阶段性的变动,对行业却可能是另一次节点的诞生。

他不是在“告别”,而是在“延续”。

正如他引用的那句:“I Was Born for This”——这不是悲情的谢幕,而是创作者间彼此确认的誓言。

他将继续以另一种身份,为游戏创作者撑起保护伞;继续寻找那些仍在卧室、车库中埋头敲代码的“未来奇迹”;继续做那个站在玩家、创作者和行业中间的“调和者”。

我们相信,这十二年,只是他的序章。

为您推荐

返回顶部